把陈启申老师作为ERP人物访谈第一人,并不是因为他的一派学者风度的满头华发,也不是因为他“教授级高工、ERP领域权威专家”的头衔,而是因为他是ERP在中国发展历史的见证人之一,了解陈启申老师,就能了解一段历史。
长期困惑的问题
陈启申对记者说,他在计划经济年代,除了毕业初几年是在机械制造企业基层工作外,以后近40年都从事工厂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作。
工作中,经常在设备数量多少和存储面积大小等问题上同工厂有争议。但是陈启申到现场去走一圈就会发现,厂里认为数量不够的设备,却经常在那里闲置;厂里认为面积不够的存放地,却堆放了长期不曾动用的物料。
显然,仅仅靠“套指标”来做设计是不够的,陈启申长期被这类问题所困惑,始终没能找到一个合理可行的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以后,陈启申得到多次继续教育的机会。除参观各种有关系统工程、决策支持、可行性研究、工业经济等内容的报告会或课程外,陈启申提到了最重要的两次培训:一次是同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合办的工厂物流规划课程,另一次是国家经委推荐参加瑞典国际项目管理课程。
从这些课程中,陈启申不仅学习到先进的管理知识,更重要的是革新思维和分析方法。不仅对他在设计院担任项目经理的工作帮助极大,对以后从事ERP工作也是坚实的基础。
始于花甲的“启蒙老师”
1985年前后,陈启申所在的设计院购买了一台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igital Equipment Corp,DEC后被Compaq公司收购)的VAX 8530小型机,作为工程数据库用。由于利用率不高,当时DEC公司的市场部经理林正刚先生建议并为设计院免费安装了一套美国ASK公司(后被CA公司收购)的 MANMAN 软件包,由DEC公司销售硬、软件,设计院承担软件的实施服务。
随后,由DEC美国总部派来有15年实践经验的专家,采用美国生产与库存管理协会 (APICS) 资格考试必读的《实用制造管理培训系列(Applied Manufacturing Education Series)》作为教材(国内接受这样正规培训的,除了机械部北京自动化所和设计总院外,天津四班公司也曾举办过),为设计院和试点企业的人员进行了近两个月的MRP II原理和MANMAN软件应用培训。
MANMAN在当时的MRP II软件中,尽管它采用的技术现在看来已经远远落后,但仍是一个功能齐全、成熟和完善的佼佼者,曾被施乐和科龙等公司选用。
陈启申当时作为设计院的项目经理,受设计院计算机室冯世泽主任的委托,参加了培训并负责试点项目的项目管理。通过学习和实践,使他深切地感到MRP II是一种对制造业非常实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前面谈到长期困惑的一些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应用MRP II予以解决。企业如果没有先进管理投入,技术投入再大,潜力也不可能充分发挥。
从那时起,陈启申开始投身于MRP II的普及教育工作,把它作为退休后的新事业。为此,他专门刻了一枚“始于花甲”的图章表达志向。“我不从属于任何盈利单位,不受‘钱’途干扰,可以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陈启申说。
MRP II和ERP都起源于市场经济比较成熟的西方国家,在总结自己和他人经验的基础上,陈启申先后编写了《MRP II概论》、《MRP II基础》、《供需链管理与ERP》、《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等普及教材,尽力做到与时俱进、不断深化。此外,他还为各种报刊杂志撰写文章,为各类培训班讲课答疑,发挥自己有利的独特背景,尽自己力量,起一个“启蒙老师”的作用。
ERP业内的口水战、漫天要加价、纠纷、失败案例等现象比比皆是,规范市场、渴望有序竞争成为《ERP行业标准》出台的主要原因。
“进销存加财务”不是ERP
回顾近20年ERP的发展,陈启申认为国内企业对ERP的认识已日趋理性,这是可喜的主流。但是,偶尔还会出现一些模棱两可、似是而非的论调。其中有一些对ERP事业和企业信息化的健康发展会起负面作用,不能不引起人们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