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热点
·如何释放C盘空间 27招具体优化技巧
·系统安装妙法:无光驱、无启动盘安装Windows系统
·CIO要提升企业管理的掌控能力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下 )
·SolidWorks Rx 系统诊断与分析 ( 上 )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征文
 相关文章
·JSP中BOM动态显示与隐藏的关键技术
·企业导入ERP时机的反思
·渠道大讨论——普蝶:荡胸生层云 修身而进
·陈启申:ERP产品应当有自己明确的行业定位
·第四届中国制造业ERP应用年会-火热报名
·MSC SimEnterprise ——将创新优势推向极限
 相关新闻
·
用友亮相软博会 连接世界级管理再成焦点
·
金蝶K/3发力成本管理
·
中国ERP应用显现新一轮热潮
·
2007用友技术大会在沪举行
·
5000多家制造商快速选用Infor ERP SyteLine
·
济南弘力科技携手神州数码ERP
 相关热贴
·文章评论:陈启申:ERP需要的不是泛化 而是专注
·家俱行业ERP选型,进行中。。。。。
·[推荐]GIII ERP系统简介
·诚聘微软ERP Dynamics AX售前顾问
·谁有英文ERP的资料啊 急需啊
·APC制衣集团携手SOFO ERM服装行业解决方案 ---服装ERP选型案例
 相关商城商品
· ERP系统的集成应用—— 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必由之路
· 《ERP——从内部集成起步(第2版)》
· 制造业信息化与信息编码
· ERP 中国企业成败实录
· MRPⅡ/ERP 原理与应用
· MRPⅡ/ERP实施与管理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ERP
 
ERP小编码大学问(下)
发表时间:2007-1-26 曹兴远   来源:计算机世界报
关键字:ERP 编码 
进行分类和编码时,最好继承现有的分类规则。比如已有的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要充分利用和吸收,达到行业认同和交流简洁的效果。

    3.物料编码与产品明细表
   
    物料编码反映的仅仅是物料本身的技术性能和物理特征,而不反映它与产品之间的层次结构。物料与部件、产品之间的层次隶属关系由产品明细表确定。如果把产品的层次关系体现在物料编码里,不利于物料本身的管理,也不利于产品之间的物料借用。
   
    同时,物料编码不但与产品明细表之间存在关系,也与工艺路线之间存在关系。在加工过程中需要储存、发外处理的工序,需要进行编码管理,其他的则不需要编码。如果一些零部件要组合组装,同时组合组装关系复杂,且不需要库存管理,表现为零部件的临时性和虚拟性,这种组合件需要编码管理。
   
    4.数据加工的信息失真
   
    数据加工和传播过程往往伴随着信息失真,尤其是不同业务部门之间的信息传递,业务人员根据自己的需求加工数据更容易导致信息的失真和歧义。如何避免数据加工过程中的信息失真,是情报学研究的范畴,目前还没有比较有效的方法。
   
    数据加工的常用工具有Excel等。在Excel中,可以方便地进行数据的排序、过滤、分列、合并和运算以及表之间的数据链接等操作,这些操作都有可能产生数据的错乱,处理完成后一定要进行数据的校验。
   
    链接:用物料编码数据进行分析
   
    准确完善的物料分类和编码不仅是企业管理物料的前提和基础,有利于ERP系统的顺利部署与运行,同时,也可以为企业对各类业务的事中控制、事后分析和未来预测提供保障。
   
    1.原材料分析
   
    分析一段时间内物料的采购订单价格变化可以预测未来物料的价格变化趋势,分析供应商的交货期和质量状况可以检查供应商的服务水平,从而加强供应商管理。
   
    分析一段时间内物料的价格变化可以预测产成品的标准价格变化趋势,对成本控制和销售报价管理提供辅助决策帮助。
   
    分析采购物料的库存价值,进行安全库存、最高库存和最低库存的控制,避免超量库存和物料短缺的发生,是保障生产计划正常执行的基础。而库存物料的有效期和批次管理可以用来进行物料质量跟踪,确保产品质量。
   
    2.半成品分析
   
    对半成品的生产订单进行有效管理,可以提高计划执行率和生产效率,发挥产能优势,保障准时交货。而对半成品的领料和加工过程跟踪控制,则可以准确记录产品的加工增值过程,降低不增值的操作和流程,优化产品的成本结构。
   
    3.产成品分析
   
    销售人员对产成品生产过程的跟踪可以掌握生产进程,判断是否能够在规定的期限交货,同时与客户进行有效沟通,提高市场服务水平。
   
    对产成品的销售时间、销售区域、经销商、品种和销售人员等进行全面分析,可以帮助市场人员寻找其内在的销售规律,预测未来的销售变化趋势,做好市场前期准备。
   
    对售后服务中的故障原因和频率分析可以分析零部件的质量和技术问题,有效改进设计、工艺和质量现状,降低售后服务成本,提高产品市场竞争力。

 
2页,当前第2
责任编辑: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