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管理信息化 -> SCM及物流 |
|
| 长禾供应链如何打开日本人的围墙 | 发表时间:2005-8-16 沈建民 来源:环球供应链 | 关键字:物流 供应链 | | 时间即将留下的印记是,长禾集团这家民营企业与其他知名供应链管理企业一起,被视“本土造”供应链管理者中的第一批成功者。
|
| | 打开日本人的信任围墙 项目实施之初,爱普生的要求并不很高,也就是很简单的库存管理。工厂要什么货,就通知千亦禾送什么,没有上信息系统,联络方式还是仅限于传真和电子邮件,这和何以前做的保税仓没有什么分别。 一年之后,物流中心运作走上正轨,工厂的要求逐步提高。与其他跨国公司一样,爱普生每半年向千亦禾发出提升效率的要求,一开始,要求库存从十几天下降到5天,半年之后达到目标,接下来要求降到3天。 达成这个数字并不简单。何伟洪被迫以一个商人的身份,开始上起供应链管理的第一课。“我们用专家去分析客户生产需求的变化,以及上游生产商怎么响应。这就要求你要读懂生产计划,市场运作规律,每个品种的特性,再根据每个供应商的不同情况,统计出最短、最长、国内、国外的响应时间,设计VMI方案。”半年的学习和实践,何开始意识到,要达到客户提出的目标,用手工劳动已经不行了,必须要上信息系统。于是,他请来了生产资源管理优化的专家边威。 边威是国内最早一批留学日本的海归,在他的主持下,千亦禾很快开发出一套系统,将生产计划和在库管理的数据、供应商响应的节拍,全部整合在其中。“工厂下的订单有多少,上游供应商能清楚地看到。”有了信息系统的支持,何的生意和以前变得完全不一样了。 在爱普生这一端,工厂的库存从以前的十几天压到现在的一天,不仅减轻了工厂的库存负担,而且货物流动的速度提高了,流动资金能力不可同日而语。2003年,爱普生跃居到了全球打印机产量第一,且整个集团扭亏为盈。何觉得,自己也出了一份力气。 对于上游供应商来说,原来要60天才能拿到货款,现在少到只需几天。何意外地发现,在赚钱的同时,自己身边也聚集起一大批忠诚的供应商。发现这点之后,何开始有意识地把在爱普生学习的东西,灌输给上游的供应商,无论是信息系统应用,还是人力资源培训,甚至于直接帮助他们进行生产资源和计划的优化,派专家过去做诊断。 上下路通,千亦禾很快走上了一条良性循环的轨道。而梁乐庭等人也在不久之后加入了何的团队。 对于何来说,这两年实践的最大收获,是打开了一个名为供应链管理的盒子,让他看到了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一是我们和日立物流合作,学到了现代物流的管理,二是爱普生本身就是强大的制造企业,通过他们的严格要求和培训,跟上了他们的节奏,读懂了现代化制造企业对物流的要求。而且无形中,我们的团队也成长起来。” 在爱普生的成功,给千亦禾带来的不仅是这些。日本企业民族性很强,企业圈子很小,进入这个圈子的门槛很高。比如爱普生的供应商,90%是日系供应商。而爱普生项目的成功,让千亦禾一举越过了这道门槛。 “其实,最难攻破的是信任。”何在和国外客户打交道的过程中发现,外国企业最大的不同,是要看成功案例及作业现场。他们觉得,任何人只要看过两天书,讲起话来都可能像个专家,但辨伪存真的关键在于,你能不能拿出实际的案例来。在爱普生物流中心的每一个细节之处,千亦禾都制定了非常严格的标准,包括每个标示,每个托盘,每个员工的面貌等等。除了服务于项目本身之外,在和一些外资企业谈合同之前,何都会把客户带到现场去考察。 人才经济的供应链联邦 2004年底,千亦禾的两个股东基于不同的发展理念,在保留千亦禾的同时,各自组织一个集团作为控股公司。何伟洪组建了长禾集团,开始按照自己对供应链的理解,放飞一个新的梦想。 在长禾,何聚集了一批来自不同区域,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人士构建成了长禾集团新的董事局。除了聘请身为香港人的梁乐庭担任常务副总裁之外,原来梁的日本上司,高山法道(Takayama Norimichi)也加盟到长禾集团董事局,出任市场总监。两个人重新在长禾打起了配合。另外两位董事局成员,一位是出生于上海,原任上海某大型外经贸集团的财务总监,精通国际贸易和资本运作的张国梁,出任执行董事,另外一位则是上文中提到的出生于北京,毕业于日本流通经济大学的边威博士,出任供应链总监。 对于这个兼顾土洋,连接供需,技术、市场与管理鼎立的组合,何的得意溢于言表。“我们这几个人出去做市场,和我自己一个人出去游说的可信度,是完全不一样的。”尤其是,在高山法道和梁乐庭鼎力相助之后,长禾在与日资客户的谈判中,几乎是无往而不胜。很短的时间内,何和他的管理团队四处出击,已经将三洋、奥林巴斯、日立等十余家大客户纳入囊中。何的经验是,做供应链先要让人家信任,而信任来自于人,他强调说:“能力是可以买的,而信任是买不到的。” 新的董事局所带来的成功,进一步启发了何的思路:如果每做一个项目的同时,都能够吸引一个不同背景的专家加盟,长禾所有方面的竞争力岂不会像滚雪球一样壮大? 这个想法大胆得超乎想像,但何根据自己的经验,觉得它一定可行。他用这样的事实来说服自己和同事:高山和梁在当初加入长禾时,所拿的薪水还不如爱普生在香港的一个高级管理人员,之所以愿意加盟,是因为他们愿意把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在一个可以实现的平台上,共同谋划一个更体现个人价值的未来。何坚信,只要能做到这一点,就有可能把这些人聚集起来。“因为我们创造价值,并可以分享,这里面不光是金钱的分享。” 现在,当长禾去发展一个客户的时候,何定下的目标之一,是一定要说服到客户中有相当影响力的一个人,不仅取得他的信任,而且希望他“卖点头脑知识”给长禾。这样,当做下一个新的项目时,就有更多的人加盟长禾的顾问团队。 一个人解决不了的困惑,也经常能在讨论中找到最佳的答案。尽管这种组织相对松散,在有项目的时候才聚集在一起,但只要所有的人联合起来,就形成了一个竞争力超强的“供应链联邦”。现在,何的“准联邦成员”已经有近30名,他们大多是来自美国、欧洲、日本、台湾等地的跨国企业供应链总监。何不排除这些人最后加盟长禾的可能性,就像长禾在爱普生找到了高山和梁一样。 2005年初,带着10多个总监和部长出访日本的何,让日本人大吃一惊。在日本召开推广会之后,这种“人才+信任”的推广模式,帮助长禾拿到了一家汽车零部件供应商的单子。而打动这家丰田供应商的解决方案,正是长禾的“供应链联邦”的杰作。在这个项目中,长禾不仅帮助这家供应商做工厂零部件的VMI,而且工作向前溯源到工厂选址,确定供应商体系,向后延伸到代理销售管理由生产辅料转制的塑料托盘。而如此深入制造企业的供应链管理操作,在何的规划中只是其中的一个小组件。 目前,长禾已有能力为跨国企业实现两个零库存,即生产投入前的生产物料的零库存和生产后勤领域(包括低值易耗品以及生产耗材和生产辅材)的零库存。此外,长禾还构建了全球物流快速通道,提供跨国界的门到门服务,为国外企业投资中国提供战略规划和非核心业务的管理和服务。 如今,正在由长禾“供应链联邦”操办的项目,还包括面向日本本土中小企业的代理采购,以及代表全球供应链最先进水平的生产超市等等。对于长禾的人才经济前景,何踌躇满志。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