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方面,优化资源配置,提高设备传输容量和利用率;在不同区域间进行及时调度,平衡电力供应缺口;支持电力市场竞争的要求,实行动态的浮动电价制度,实现整个电力系统优化运行。
安全可靠性方面:更好地对人为或自然发生的扰动做出辨识与反应。在自然灾害、外力破坏 和计算机攻击等不同情况下,保证人身、设备和电网的安全。

智能发电环节大致分为常规能源、新能源和储能技术这3个重要组成部分。常规能源包括火 电、水电、燃气机组等。物联网技术的应用可以提高常规机组状态监测的水平,结合电网运行的 情况,实现快速调节和深度调峰,提高机组灵活运行和稳定控制水平。在常规机组内部布置传感 监测点,有助于深入了解机组的运行情况,包括各种技术指标和参数,并和其他主要设备之间建 立有机互动,能够有效地推进电源的信息化、自动化和互动化,促进机网协调发展。
结合物联网技术,可以研究水库智能在线调度和风险分析的原理和方法,开发集实时监视、趋势 预测、在线调度、风险分析为一体的水库智能调度系统。根据水库来水和蓄水情况及水电厂的运 行状态,对水库未来的运行进行趋势预测,对水库异常情况下水库调度决策进行实时调整,并提 供决策风险指标,规避水库运行可能存在的风险,提高水能利用率。
物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进步,可以加快风电、光伏发电等新能源发电及其并网技术研究,规范新 能源的并网接入和运行,实现新能源和电网的和谐发展。
利用电力物联网技术,可以对不同类型风电机组的稳态特性和动态特性及对电网电压稳定性、 暂态稳定性进行实时监控,建立风能实时监测和风电功率预测系统、风电机组/风电场并网测试体 系,研究变流器、变桨控制、主控及风电场综合监控技术。
物联网技术同样有助于开展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锂离子电池的模块成组、智能充放电、系统 集成等关键技术研究;逐步开展储能技术在智能电网安全稳定运行、削峰填谷、间歇性能源柔性 接入、提高供电可靠性和电能质量、电动汽车能源供给、燃料电池以及家庭分散式储能中的应用研究和示范。加强大型压缩空气储能等多种储能技术的研发,在重大技术突破的基础上开展试点 应用。
2.智能输电
输电环节是智能电网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虽然已经开展大量研究和示范工作,但依然存在 许多问题,主要有:电网结构仍然薄弱,设备装备水平和健康水平仍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 求;设备检修方式较为落后;系统化的设备状态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因此,在输电可靠性、设备检修模式以及设备状态自动诊断技术上,和国际水平相比还存在一 定的差距。在智能电网的输电环节中有许多应用需求亟待得到满足,需要结合物联网的相关技 术,提高智能电网中输电环节各方面的技术水平。
电网技术改造工作将持续开展,改造范围包括线路、杆塔和电容器等重要一次设备,保护、安 稳和通信等二次设备,以及营销和信息系统等。可以结合物联网技术,提高一次设备的感知能 力,并很好地结合二次设备,实现联合处理、数据传输、综合判断等功能,提高电网的技术水平 和智能化程度。
输电线路状态检测是输电环节的重要应用,主要包括雷电定位和预警、输电线路气象环境监测 与预警、输电线路覆冰监测与预警、输电线路在线增容、导地线微风振动监测、导线温度与弧垂 监测、输电线路风偏在线监测与预警、输电线路图像与视频监控、输电线路运行故障定位及性质判断、绝缘子污秽监测与预警、杆塔倾斜在线监测与预警等方面。
这些方面都需要物联网技术的支持,包括传感器技术、分析技术和通信技术等。利用物联网技术加强这些高级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输电环节的智能化水平和可靠性程度。
3.智能变电
变电环节也是智能电网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目前已经开展了许多相关的工作,包括全面规 范开展设备状态检修,全面开展资产全寿命管理工作研究,全面开展变电站综合自动化建设。
变电环节存在的问题主要有:设备装备水平和健康水平仍不能满足建设坚强电网的要求;变电 站自动化技术尚不成熟;智能化变电站技术、运行和管理系统尚不完善;设备检修方式较为落 后;系统化的设备状态评价工作刚刚起步。
我国电网变电环节的自动化和数字化水平、设备检修模式以及设备状态自动诊断技术和国际水 平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在变电环节中有许多应用需求亟待得到满足,需要结合物联网的相关 技术,提高电网变电环节各方面的技术水平。
设备状态检修工作正在全面推进。以11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变压器、断路器设备为重点,设 备检修工作逐步过渡到以状态检修为主的管理模式。需要物联网技术将重要设备的状态通过传感 器感知到管理中心,实现对重要设备状态的实时监测和预警,提前做好设备更换、检修、故障预判等工作。
智能化变电站的建设也需要全面推进。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不断进步和IEC6 1850标准在国内的推广应用,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的程度也越来越高。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变电站的数字化建设,可以提高环境监控、设备资产管理、设备检测、安全防护等应用水平。
4.配电自动化
配电自动化系统,又称配电管理系统,通过对配电的集中监测、优化运行控制与管理,达到高 可靠性、高质量供电,降低损耗和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电力设备的状态检修是工业化国家普遍推行的一种科学的设备检修管理策略。长期以来,我国电 力设备大多采用传统的计划检修模式,耗费巨大,工效不佳。科学、合理地安排检修,降低检修 成本及工作量,保证系统的高可靠性,提高设备有效利用率,是国内电力全行业所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物联网在配电网设备状态监测、预警与检修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对配电网关键设备的环境状 态信息、机械状态信息、运行状态信息的感知与监测;配电网设备安全防护预警;对配电网设备 故障的诊断评估和配电网设备定位检修等方面。
目前,我国配电网设备的检修方式还普遍落后,有必要使用先进的物联网技术实现突破。
由于我国配电网的复杂性和薄弱性,配电网作业监管难度很大,常出现误操作和安全隐患。切 实保障配电网现场作业安全高效是智能配电网建设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
物联网技术在配电网现场作业监管方面的应用主要包括:身份识别、电子标签与电子工作票、 环境信息监测、远程监控等。
基于物联网的配电网现场作业管理系统主要用于实现确认对象状态,匹配工作程序和记录操作 过程的功能,减少误操作风险和安全隐患,真正实现调度指挥中心与现场作业人员的实时互动。
随着电网规模的扩大,输、变、配、用电设备数量及异动量迅速增多且运行情况更加复杂,对 巡检工作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而目前的巡检工作主要还是依靠人力或离线电子设备进行巡 视, 面对更艰巨的巡检任务,针对巡检人员的监督机制成为生产管理的薄弱环节,需要更加完善的技术手段监督巡检人员确实到达巡检现场并按预定路线进行巡检。同时,由于电网规划、管 理、分析、维护系统的高度集成,迫切需要一种更加信息化、智能化的辅助手段以进一步提升巡检工作的效率。
5.智能用电
智能用电环节作为智能电网直接面向社会、面向客户的重要环节,是社会各界感知和体验智能电网建设成果的重要载体。
目前,我国的部分电网企业已在智能用电方面开展相关技术研究,并建立了集中抄表、智能用 电等智能电网用户侧试点工程,主要包括利用智能表计、交互终端等,提供水电气三表抄收、家 庭安全防范、家电控制、用电监测与管理等功能。
但是目前用电环节还存在许多不足,主要有:低压用户用电信息采集建设较为滞后,覆盖率和 通信可靠性都不理想;用户与电网灵活互动应用有限;分布式电源并网研究与实践经验较匮乏; 用户能效监测管理还未得到真正应用。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发展低碳经济、促进节能减排政策的持续深化,电网与用户的 双向互动化、供电可靠率与用电效率要求的逐步提高,电能在终端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不断增大, 用户用能模式发生着巨大转变,大量分布式电源、微网、电动汽车充放电系统、大范围应用储能 设备接入电网。这些不足将成为制约我国智能电网用电环节的瓶颈,因此,迫切需要研究与之相适应的物联网关键支撑技术,以适应不断扩大的用电需求与不断转变的用电模式。
ICP经营许可证:鄂B2-20080078
(于2003年首获许可证:鄂B2-20030029)
鄂公网安备:420100003343号
© 2002-2025 武汉制信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投诉举报电话:027-87592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