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十三章 谐响应分析
第二节 谐响应分析的求解方法
谐响应分析求解结构动力学方程:
式中,[M]为结构质量矩阵;[C]为结构阻尼矩阵;[K]为结构刚度矩阵;为节点加速度矢量;为节点速度矢量;{U}为节点位移矢量;{F}为力矢量。
对于受迫振动的稳态响应,结构的所有节点均以相同的频率(激振频率)振动。由于存在阻尼,各节点的相位可以不同。因此,节点位移可表达为:
式中,Umax为位移幅值;i为虚数,且i2=-1;ω为圆频率(单位为rad/s);t为时间;φ为位移相角(单位为rad);eiφ和eiωt为简谐振动的复数表达形式:
将式(13-2)改写为:
式中,{U1=Umaxcosφ},为位移实部;{U2=Umaxsinφ},为位移虚部。
同理,力矢量也可表达为式(13-6)的形式:
式中,{F1=Fmaxcosφ},为力实部,Fmax为力幅值,φ为力相角(单位为rad);{F2}={Fmaxsinφ},为力虚部。
将式(13-5)和式(13-6)代入式(13-1),并消去eiωt,得谐响应分析动力学方程:
ANSYS提供了3种方法求解式(13-7),即完全法、缩减法和模态叠加法,分别介绍如下:
(1)完全法
完全法是3种方法中最易使用的方法,它采用完整的系统矩阵计算谐响应(没有矩阵缩减)。完全法的优点是:
1)容易使用,因为不必关心如何选取主自由度或振型。
2)使用完整矩阵,因此不涉及质量矩阵的近似。
3)允许有非对称矩阵,这种矩阵在声学或轴承问题中很典型。
4)用单一处理过程计算出所有的位移和应力。
5)允许定义所有类型的载荷:节点力、外加的(非零)位移和单元载荷(压力和温度)。
6)允许在实体模型上定义载荷。
7)可以包含预应力效应。
(2)缩减法
缩减法采用主自由度和缩减矩阵来压缩问题的规模。计算出主自由度处的位移之后,ANSYS可将解扩展到原有的完整自由度集上,这种方法的优点是:
1)在采用稀疏矩阵求解器时比完全法更快且开销小。
2)可以考虑预应力效应。
缩减法的缺点是:
1)初始解只计算主自由度的位移,要得到完整的位移、应力和力的解,则需执行扩展过程。
2)不能施加单元载荷(如压力和温度等)。
3)所有载荷必须施加在用户定义的主自由度上。
(3)模态叠加法
模态叠加法通过对模态分析得到的振型(特征向量)乘上因子并求和来计算结构的响应,它的优点是:
1)对于许多问题,此方法比缩减法或完全法更快且开销小。
2)模态分析中施加的载荷可以通过LVSCALE命令用于谐响应分析中。
3)可以使解按结构的固有频率聚集,便可得到更平滑、更精确的响应曲线图。
4)可以包含预应力效应。
5)允许考虑振型阻尼(阻尼系数为频率的函数)。
模态叠加法的缺点是不能施加非零位移。
谐响应分析的3种方法均存在共同的局限性:
1)所有载荷必须随时间按正弦规律变化。
2)所有载荷必须有相同的频率。
3)不允许有非线性特性。
4)不计算瞬态效应。
可以通过瞬态动力学分析来克服这些限制,此时应将简谐载荷表示为时间历程的载荷函数,详见第14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