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C,复兴之路上的全球PLM劲旅
e-works 蒋汉桥 黄培 李翔
纵观PTC公司的发展历史,在经过了90年代的指数级增长之后,从本世纪初开始,PTC经历了一次波浪式的,从阵痛到复兴的历程。2005年至今,PTC的整体运营表现强劲,而且显得更有生命力。PTC正在迎来公司发展的第二个高峰。本文将分析PTC的发展策略和成功之道。
一、 PTC发展历程回顾
PTC(PARAMETRIC TECHNOLOGY CORPORATION,参数化技术公司)是PLM领域的一支老牌劲旅,为PLM技术特别是三维CAD技术做出了重要贡献。
1985年,PTC公司成立于美国波士顿,创始人是前苏联列宁格勒大学数学教授Samuel Geisberg。PTC成立初期,主要是从事参数化建模软件的研究,1988年,V1.0的Pro/E诞生。它的主要特点是:基于特征、全尺寸约束、全数据相关、尺寸驱动设计修改。Pro/E的诞生,引发了CAD技术的一次技术革命。
在之后的10余年间,伴随着Pro/E的不断发展,PTC获得了长足的成长,其成长的高峰在1995年到1999年。1995年,PTC 跻身“财富 500 强”;1996年,Daratech 将 PTC 评为全球第一的 CAD/CAM/CAE 软件供应商;1997年,PTC 入选 S&P 500 指数;1998年,PTC发布 Windchill;同年,PTC仅机械CAD软件获得的收入就超过了10亿美元(年报数据显示当年PTC公司机械CAD收入为10.046亿美元),这个数字是所有机械CAD年收入的一个顶峰。1999年,PTC的年总收入达到10.576亿美元,是PTC发展的另一个高度。
自从PTC的参数化设计技术风靡以后,这项技术逐渐被CAD厂商广泛采用,SDRC公司更以参数化技术为蓝本,提出了变量化技术,因此,PTC的三维CAD方面的优势逐渐显得没有那么突出。2000年,随着以SolidWorks为代表的中端、Windows平台三维CAD软件的兴起,Pro/E的市场受到了比较大的冲击。此后的5年,PTC的年收入有一定程度的下滑。
通过实施一系列正确的策略,包括推出PRO/E野火版,提升Windchill的功能,推出PDS(产品开发体系)和GPD(全球产品开发)策略,从2005年开始,PTC走上了复兴之路。2006年前两季度,PTC的增长势头十分强劲。
二、 PTC的并购与整合之道
从PTC的发展历史上来看,在PTC发展的高峰期(1995~1999),PTC其实已经认识到机械CAD一支独秀的危险性。在这一时期,PTC采取了一系列的应对策略,其中最重要的是1998年收购CV,整合了Windchill公司。从历年PTC财务数据分析上来看,Windchill在经过整合期后,收入保持稳步增长。

图1. 按产品类型划分的PTC年收入图表
除了CV外,PTC依靠强大的资金实力(PTC常年的现金余额在2亿美元以上),还进行了一系列重要的收购,如DIVISION(仿真、协作厂商)、OHIO Design
Automation(EDA厂商)、Polyplan Technologies(MPM方案提供商)、Aptavis
Technologies(零售、制鞋和服装业PLM方案提供商),这些收购的公司或产品大多数被整合进了以Windchill和PRO/E为主导的PDS体系(Product
Development System,PTC产品开发体系)并逐步完善,从而形成了包含制造过程管理、机电混合设计功能在内的完整的PLM解决方案。这使得PTC在制造行业有了更大的抵抗风险的能力。

图2. PTC稳健的现金流
三、 紧跟全球互联网发展,构建一体化的产品平台
Internet的快速发展正改变着全球制造企业的方方面面,包括产品的研发、制造、销售方式等。无疑,PTC在这方面有准确的预见。一定程度上,可以说PTC是与Internet联系最紧密的PLM厂商。
Windchill从诞生开始就是基于WEB的,随后收购的InPart(ASP 模式的三维零件库提供商)、DIVISION(仿真、协作厂商)实际上也都是为了能实现更好的Internet应用。另外,PTC在2005年发布的Pro/INTRALINK
8.0也由以前的C/S结构升级成了基于Web的体系结构。通过与Pro/INTRALINK的无缝交互,Pro/E的WEB性能也能得到大大提升。
可以说整个PTC的PDS系统是一套真正的基于Web的PLM解决方案,事实上,PTC最近提倡的全球产品开发(Global Product
Development, GPD)战略也正是基于PTC产品强大的Internet协同能力。

图3. PTC的PDS体系架构
PTC的PDS体系架构同时还是一个强调互操作的一体化结构,它采用了共享一个统一的数据模型、一组统一的业务逻辑和过程模型以及一个具有单一登录形式和通用外观的、基于Web的一致而集成的用户界面。这种一体化体系结构,可以为客户带来更高的模块化、可用性、柔性、可扩展性、性能、数据集成度、安全性以及可以通过更全面支持标准的Java接口来与大量外部技术进行互操作等好处。PDS目前能够跨多种设计专业(机械、电子、软件、文件处理等),支持多种设计工具(CATIA、UG、Pro/E、Cadence、Mentor、Rational、Arbortext等)并能支持异构可视化和标记。

图4. PDS的一体化数据管理
四、 灵活的差异化竞争策略
PTC没有一味地与竞争对手正面拼技术、拼资源,而是采取了差异化竞争策略。
2005年,PTC用近两亿美元的现金收购了动态发布领域的领先者Arbortext。Arbortext实际上是一个应用广泛的产品,不仅可以应用在PLM领域,也可以在零售业、政府、银行等各个领域应用。制造企业可以用Arbortext自动的生成或更新产品设计说明书等,对于大型制造企业(例如飞机制造业)是非常有帮助的。就像工程图纸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需要频繁修改一样,产品的说明书和手册,也需要根据用户的需要进行修改。例如,每架飞机的客户需求都不一样,因而相应的手册也需要进行修改,而且往往这种手册是多语种的。如果没有专门的软件来管理和发布这些专业文档,修改工作将是积极繁冗,而且容易出错的。Arbortext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无疑能够为PTC吸引更多的客户。同时,Arbortext还使得PTC的解决方案能够扩展到其它行业甚至政府部门。

图5. PTC的动态发行技术
2006年,PTC又收购了著名的科学计算软件公司Mathsoft,其旗舰产品MathCad强大的数学计算能力除了可以用来增强PRO/E的功能外,还让PTC涉足了工程计算领域。
因此,除了传统的制造行业外,PTC更把产品应用扩展到了更广阔的市场。
五、 高度重视亚太新兴市场,积极联合第三方力量
亚太地区一直是PTC重要的市场,从PTC的年报来看,来自亚太地区的收入一直相对比较稳定,而在中国的收入则一直保持稳定增长。这样的成果与PTC对亚太新兴地区的一贯重视有关。

图6. 按地区划分的PTC年收入图表
以中国为例,PTC一直关注中国市场,早在1993年便在北京设立了第一个办事处,目前已有分别位于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和香港的6个办事处。此外,PTC还积极的同本地的供应商进行合作,PTC与艾克斯特的成功模式,纷纷被其它PLM软件公司所效仿。2002年初,PTC与艾克斯特签订了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来促进在中国的发展,艾克斯特在PTC的推广上表现不俗,2005年5月在美国PTC总部召开的PTC 2005 Advisory Council Meeting上,艾克斯特以其出色的销售业绩和高速的增长荣获“PTC TOP 5 MCAD PARTNER IN THE WORLD”,即 PTC全球五大MCAD合作伙伴。
在2006年1月底,PTC发布公告,宣布与IBM签署了一项已于1月份生效的合作行销协议(CMA)。在此协议中,两家公司将为顾客提供统一价格的端到端PLM解决方案,并主要集中在中国市场。合作行销协议将PTC与IBM的产品、销售和推广力量进行了结合,对PTC而言,将借助IBM的技术和渠道等资源,实现在中国等新兴市场的布局。
无疑,此举将对PTC在中国的发展有更大的推动作用。
小结:
2005年,PTC的年收入较2004年增长了9%以上。2006年前两季度也比去年同期分别增长13.7%和20.2%,复兴迹象明显。PTC公司CTO Jim Heppelmann先生在接受e-works专访时指出,“PTC在每个领域都拥有了功能强大的产品,包括Pro/E在CAD领域,Windchill在PLM市场,以及Arbortext在动态出版市场等等,因此,我们是‘全能冠军’。PTC的产品之间实现了很好的集成,形成了整体的一体化系统,而我们的竞争对手没有做到这一点;我们拥有一些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功能,形成了我们的比较竞争优势。”
看来,PTC这艘PLM领域的“巨轮”,正向‘2008年营业收入10亿美元’这一阶段战略目标全速航行。
附录:PTC大事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