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技术信息化 -> PDM/PLM |
|
| “PLM时代”的PDM技术和软件产品 | 发表时间:2006-11-23 彭旭 来源:e-works | 关键字:PLM PDM 厂商 | | 我们非常有必要探讨一下PLM与PDM的关系,以及PDM在所谓“PLM时代”的存在价值和发展走向等问题。 |
| | 5.2所管理的产品数据变化和传递过程 早期的PDM软件往往只是供产品设计小组内部使用的数据存储和控制工具,很少处理数据的变化和传递过程。现在,大部分PDM软件已经能够支持产品CAD设计数据的网上电子化校对、审核、标准化审查、批准和修改过程,这就是所谓“工作流”管理,它实际上已经是一个制造业企业中跨业务部门的管理工作。我们可以非常明显的看到,PDM的“工作流”实际上是解决设计、校对、审核、标准化等人员和部门之间“信息孤岛”问题的有效工具。但是,站在PLM的角度看,其它设计数据(比如EDA、CAE)和工艺数据的“工作流”也是需要管理的。不仅如此,产品数据的版本确认后所发生的更改过程,也是产品数据非常重要的变化阶段,对这一阶段的控制也是PLM所要求的。 除此之外,如果要解决设计和工艺人员或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就不仅仅需要将设计和工艺数据都作为产品数据的重要组成部门统一管理起来,而且需要让工艺设计工具自动获取包含在产品设计数据中的设计物料信息(设计BOM)。PDM的传统长项当然是自动汇总产品的设计BOM,但这只是一个基础,不等于PDM天生就能将设计BOM有效的以电子数据形式直接传递给工艺设计系统(如CAPP)。 更为重要的是,如果要解决设计、工艺与生产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就需要向负责进行生产管理的系统(如ERP)传递设计物料清单和制造物料清单。如前所述,统计汇总设计物料清单是PDM的基本功能,但制造物料清单实际上是以产品的工艺过程数据为基础的,因此支持PLM的PDM就必须能够从所管理的工艺数据中自动抽取和汇总制造物料清单,这一要求并非所有PDM系统都能达到。当然,能够统计汇总产品设计和制造物料清单只是解决这一“信息孤岛”的基础,还必须解决设计和制造物料清单向ERP等系统的传递问题。 5.3产品数据管理和传递的地域问题 从前面的论述可以看到,“信息孤岛”现象不仅存在于制造业企业内部,也存在于制造业企业与其上游供应商之间,以及制造业企业与其客户之间。但要使供应商所提供的上游产品数据以电子形式流动到制造业企业中(以及让客户信息与产品数据之间建立某种联系),必然会遇到一个大问题:供应商、制造业企业、客户一般不在一地,即使在一地,也各有自己的局域网络环境,尽管通过Internet,理论上供应商、制造业企业、客户的网络环境是可以相通的。但是,传统PDM系统一般是基于局域网络环境的。让基于局域网络环境的数据管理系统来解决广域网上的数据传递问题,自然会遇到很多障碍。 此外,制造业企业的并购浪潮在国内外皆风起云涌,越来越多的企业出现设计、工艺、生产不在一地的情况,甚至存在多个位于异地却需要协作的设计部门。在这种情况下,即使要解决企业内部设计、工艺、生产等各部门内、外的“信息孤岛”问题也需要考虑远程和异地环境了。 从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如果没有有效的技术手段将地理上的孤岛连接在一起,解决这类“信息孤岛”问题也是无从谈起的。而这些正是传统PDM所缺乏的。 5.4仅仅管理产品数据和数据的变化和传递过程就够了吗? 如前所述,传统PDM管理产品数据以及这些数据在企业内部的变化和传递过程,这些功能对于实现PLM思想无疑是不可或缺的基础。但是要真正解决“信息孤岛”问题,光靠对产品数据进行管理是不够的,因为数据是人创造的,之所以需要解决“信息孤岛”问题,也是因为位于各个“孤岛”中的人需要方便、实时、无错误、受控但却是直接地相互使用对方所生成的电子数据(不再经过“电子数据->纸介质数据->电子数据”的转换过程)。因此,这里就存在一个与对电子数据的管理和流转控制同样重要的问题-----对人的协同管理。 由于制造业企业一般按项目来管理其产品研制过程,因此如何基于项目实现对人的协同管理就成为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此外,在制造业企业中,对人的协同管理与对数据的流动过程的管理往往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要解决该问题,依靠一般通用的项目管理技术是远远不够的。在这个方面,传统的PDM往往显得力不从心,很多传统PDM系统只重视控制人对数据的操作权限而疏于研究人之间的组织协调问题,部分系统虽然提供项目管理功能,但这些功能与数据的流转控制是相互脱节的,在一些PDM系统中,项目管理功能甚至与处理数据在企业内部流动问题的“工作流”功能是毫无关系的。这种状况无疑是不适应PLM思想的。 5.5对PDM技术和软件产品进行扩展是实现PLM思想的关键 综上所述,PDM技术和软件产品毫无疑问是实现PLM思想的基础,但如果不对PDM进行改造和拓展,也不能实现PLM思想。 要实现PLM思想就必须扩大PDM所管理的数据范围,解决一系列与产品数据的生成和使用有关的应用软件(如CAD/CAE/CAM/CAPP/EDA、ERP/SCM/CRM)之间的集成接口问题,有效的支持远程数据访问和异地协同,并实现对数据的管理和对人的管理的协调统一。 正因为如此,支持PLM的PDM相对于传统PDM确实需要更大的发展,实现这种发展的PDM被其原厂商放弃PDM的称号以区别于传统PDM也是很自然的事情了。 当然,PLM思想最终是以支持PLM的PDM加上CAD/CAE/CAM/CAPP/EDA….等单元应用软件(以及ERP/SCM/CRM接口,甚至包括SCM/CRM)的集成软件系统的实际形态表现在制造业企业面前。 六、国内外相关产品的发展现状 PLM思想最早为国外“高端CAX”厂商所提出,这些厂商在支持PLM的PDM技术和软件发展方面当然占有先机,具有一定的领先优势,因此这些厂商所提出的PLM解决方案确实具备较高的完整性。 相比较之下,国内并不具备已经具有真正市场领导地位的CAD软件厂商,国内现有的自主CAD软件厂商在CAD领域与国外产品的竞争方面尚需全力以赴,在PLM方面更多表现为一种跟风似的炒作(因为它们还来不及发展PDM,更不必说支持PLM 的PDM了),这与国外CAX软件厂商的状态是有很大区别的。 但这种状况并不等于国内在支持PLM的PDM技术和软件产品发展方面就无所作为。事实上,国内制造业企业对PDM的需求已经非常明显和主动,对于大量国内制造业企业,即使它们对远程数据访问和异地协同的需求还不象发达工业国家的跨国企业那样强烈,即使它们对于SCM/CRM还不依赖,对网上与供应商和客户打交道还不习惯甚至严重怀疑,但它们确实至少已经深受企业内部的“信息孤岛”之害,CAD、CAPP、ERP系统相互孤立,互不连通,数据管理混乱,大量重复手工录入等现象在国内制造业企业中已经随处皆是。正是在这种客户需求驱动背景之下,国内的PDM技术和软件产品的发展速度是相当快的。事实上,国内已经存在一些独立的PDM软件开发商(它们大多并不开发不依赖于第三方的独立CAD软件产品)。而PDM作为管理型软件,必须与企业的管理习惯甚至文化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国外PDM软件产品(不管其是否支持PLM)确实在某些方面很不适应中国企业的管理实际(限于篇幅,本文不在这方面展开),再加上其高昂的采购价格以及与中国制造业企业现状况脱节的“可怕”的实施服务费用,使得国产PDM软件产品获得了成长和发展的机会和空间。 当然,这并不等于国产PDM在支持PLM方面一定能有所作为,大部分国产PDM软件从内含的管理思想到软件技术体系架构等方面与支持PLM的要求还是有很大差距的,值得注意的是,也有少量国产PDM软件(例如天舟公司开发的PDM-Master软件系统)在支持PLM方面已经获得了长足的进步,甚至在某些技术领域(比如对产品数据的实时管理、基于项目计划管理的流程自动化功能、任务流与数据流的集成等)达到了与国外高端CAX厂商所推出的支持PLM的PDM产品同等的水平。 目前,普遍的看,国内较先进的PDM软件产品与国外高端CAX厂商所推出的支持PLM的PDM产品在技术功能方面的差异更多表现为对远程数据访问和异地协作能力的支持方面。但这种差距并非从技术上不能克服,而更多的在于是否有足够多的客户产生这种需求,并信任远程数据访问和异地协作所不得不依赖的Internet环境(正如在中国相信电子商务和网上银行的群体仍然是少数一样)。 因此,从市场竞争态势上看,当遇到一些几乎不计成本的客户时(这种客户现在即使在依靠国家经费支撑的军工企业也越来越少了),国外“高端CAX”软件厂商所推出的支持PLM的PDM软件产品仍然占有明显竞争优势(但它们即使在这类企业也容易遭到关于“安全性”的怀疑,尤其是对大量现场定制的依赖更加重这重疑虑),但在遇到更多的对价格敏感的客户时,国产PDM确实具备相当的竞争力(当然个别在技术发展上持保守态度的PDM厂商例外)。
| 本文系e-works专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 | | 责任编辑:张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