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期热点 |
|
|
 |
相关文章 |
|
|
 |
相关新闻 |
|
|
 |
相关热贴 |
|
|
 |
相关商城商品 |
|
|
|
|
|
|
当前位置:技术信息化 -> PDM/PLM |
|
| PLM与制造业信息化 | 发表时间:2006-11-25 杨国涛、陆勤柱、黄海红、胡兴煜 来源:e-works | 关键字:PLM 制造业 信息化 | | 本文通过PLM系统的概念和实施及我国制造业的现状与地位,剖析了PLM系统与信息化和我国制造业之间的关系,及其对制造业企业的重要性。 |
| | 4.4 注意问题 PLM系统的实施成功是产品提供商、企业甚至还有咨询公司三方都希望达成的目标,企业在实施PLM系统中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1. 检查人力资源储备是否合理和充足。PLM系统管理企业的无形资产,是企业创新的核心能力所在,PLM系统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CAD/CAM/CAPP/PDM方面的高级人才)的支持,如果只有一个高级的PLM系统而没有能够支撑它运行人力资源储备,是不能达到建设PLM系统的最终目的。当然,大项目的筹备、开发和运行,是群体行动,需要相当多的人员投入,除了相当多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的投入之外,还需要企业全体员工的积极参与。应该说,PLM系统的建设,资金投入是次要的,人员参与和素质提高才是主要的。 2.进行合理的投资 企业信息化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因此企业进行IT投资也不是一次投资坐享其成的事情,需要在信息化建设的不同阶段进行不同的投资。但是如何进行合理的投资,不花冤枉钱,是困扰企业CIO的一个大问题。过去五年里,全球制造业巨大的投资大都用在了实施ERP系统,而其效果却不大理想。这几年中,IT投资的大致比例是:ERP约占70%,SCM约占14%,CRM约占6%,而PLM仅占大约10%,这样的投资比例与可能产生的回报是不成比例的。企业的决策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唯有PLM是真正支持创新产品的研发系统,可以有效地降低类似产品研发这样的直接成本,PLM是提高自主知识产权的通途。因此,建议企业增加对PLM的投资,这对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将会大有裨益。 3. 重视规范化 信息资源规划中数据标准化的工作极其重要,有很多需要进行规范化的工作。PLM需要一个整合得非常好的产品基础信息和流程信息,企业要上PLM,大量的标准的基础信息工作就要提前做好,包括数据的一致性、模板的定义、生产流程的规范、标准库、标准代码等等。没有这些基础性工作,最后很难实现与ERP等系统的集成。 4. 重点突破,避免贪大求全 PLM系统是比较庞大的系统,其中又包括很多子系统。企业要根据自己的不同发展阶段和实际情况,找到需求比较紧迫的子系统,重点实施,重点突破,切忌贪大求全。通过一个子系统的实施,积累实施经验,了解供应商,为下一步系统建设打下良好的基础。PLM系统建设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产品整个生命周期和企业管理数据建立、数据控制管理和数据共享。 5. 与产品供应商紧密配合和积极沟通 PLM系统与ERP系统相比,技术含量更高,因此,这增加了企业人员理解和使用的难度,而产品供应商一般都是PLM领域内的顶级厂商,具有多年的产品开发经验和技术积累。因此,要想很好的地用好PLM系统,一定要在产品实施过程中与产品供应商紧密配合,积极学习,从而实现有效的知识转移。当然,在企业中也不乏CAD/CAM/CAPP/PDM的高手,双方紧密配合,将会达到双赢的目的。 6.为将来产品创新和管理改进打下良好基础 在PLM系统的实施过程中,要立足现在,放眼未来。就是说要时刻关注产品创新中的新技术,在完成目前产品创新计划的同时,要思考进而制定未来几年的产品创新计划,同时关注相关PLM软件的新进展,看是否有新的产品和技术出现,最终达到不断提高企业创新能力的目的。 五、结论 企业竞争的焦点已从降低产品成本、提高效率、追求质量的竞争,发展到企业原始创新能力的竞争。从知识到技术、从技术到产品的更新周期越来越短,产品趋向个性化、多样化,批量越来越小,品种越来越多,顾客对产品功能、性能和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产品技术含量也越来越高,数字化、智能化、集成化、网络化和创新化是未来企业的主要技术特征,市场快速响应能力、核心业务流程持续改善能力、业务流程可重构能力、自适应和学习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和企业创新能力已成为现代企业立足激烈市场竞争的基本能力。我国的制造业企业在这六大能力方面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普遍存在创新能力低、技术落后、管理粗放和市场应变能力差等问题。我国制造业目前技术创新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在30%左右,而发达国家为70%,由此导致企业在该市场领域的反应能力差,新产品少,交货期长。这与中国正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地位极其不符,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已经开始或正在进行PLM的实施与应用,同时国家“十五”和“十一五”期间,也在大力提倡制造业信息化建设,提高企业得创新能力。我们相信中国制造业肯定能实现高质量、高附加值、提高创新能力并最终占据市场的目标。 [参考文献] 1.《浅析PDM/PLM内涵及实施问题》,清华大学国家CIMS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005.1; 2.《PLM系统如何才能成功实施》,《计算机世界网》,2006.1; 3.《企业ERP等现有系统能否替代PLM》,《中国制造业信息化门户》,2006.8
| 本文系e-works专稿,未经授权严禁转载。 | | | | 责任编辑:张敏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