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想管理药方四
觉悟最重要
瑜伽、闭关、冥想、催眠都是不错的自我修炼方式。
53岁的美国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的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龙金·奥凯利正处在事业巅峰时期,2005年5月被诊断为脑癌,仅余下3个月的生命。他利用这100天时间讲述了自己生命最后时光的自传《追逐白光》。
“在我患病之前,我曾认为责任是最重要的美德。”他写道,“在病情确诊之后,我才逐渐意识到,觉悟才是最重要的。”
在他的最后遗言里,他说:“他们没有真正的动机或明确的时间来中断一下他们正为之奔忙的事情,后退一步,问问他们正在如何度过自己的生命。他们许多人都挺富足,许多人拥有的财富超过他们的需要。为什么扪心自问‘我如此这般为了什么’这个简单问题会如此令人恐惧?”
有人把企业家比喻成“天生的战士”,说他们都有一种人生的战斗精神。在企业做到一定程度之后,可能不是为了钱而战,而是为了社会责任而战。
金利来集团创始人曾宪梓的选择恐怕更能说明问题。他在十年前就被医院通知病危,因为肾脏衰竭,他一直都靠药物、医疗器械来维持生命,但是至今仍担任金利来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更多的时候,人们发现他活跃在各种会议场所,同时做着各种慈善活动回报社会。
除了生理治疗之外,精神治疗同样不可或缺。虽然讲述了以上的药方,但是如果你还是不能放权,许国庆建议要从文化层次上对自己进行培训,而不是单单上一些EMBA的培训。“因为企业家有时候需要的不仅仅是技术技巧上的指点,更多的时候,学一些哲学,国学,上上北大的国学班效果会更好。”
金山软件创始人求伯君在被软件、游戏折磨得不行之时,选择了上武当山拜师学艺,除了打打太极拳之外,思悟人与自然的协调成为令求伯君最身心愉快的事情。“我在武当山的一个深刻体会是,凡事不要太刻意,顺其自然最好,一家公司最好的状态就是永远不要到达巅峰,因为登顶往往意味着下坡的开始。”求伯君颇有所悟。
除了被动地陶冶性情之外,主动地进行一些精神修炼也大有益处。
瑜伽、闭关、冥想、催眠都是不错的自我修炼方式。
环球电讯副总裁兼中国区总经理张潇清常会在一天紧张的会议之后回到办公室,抽出20分钟的休息时间练一会儿瑜伽,以确保精力充沛。台积电董事长张忠谋的夫人,也坚持做瑜伽。SAP大中华区总裁西曼,从瑜伽中练出了领袖的活力:“领袖活力不是从上级来,也不是从董事会来,而是从自身而来。”即便坐飞机商务旅行时,西曼也会利用5—10分钟的时间闭上眼睛,按照瑜伽修炼的要领呼吸。
虽然盖茨的闭关有些世俗化,但一个人静静思考重大问题,也令实用主义的盖茨头脑清醒,确保决策的准确。
如果不想管理成为你的一种状态,那么希望你能从本文中获得一些启发。中国有句古诗:“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当你身在不想管理的困惑之中时,跳出你周围的圈子,换一种角度思考,你会看清你自己和你工作的企业,才会更容易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
企业家的四种管理缺陷
为心灵补洞
一、身心不平衡
中医讲究阴阳调和,做企业似乎也应该讲阴阳调和。
企业做大了,但目标还是单一目标,即怎么快速赚钱。这既不适合老板本人,也不适合员工们的身心健康平衡发展。
民营富豪苗建中的死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这种不协调的严重后果,折射着一个阶层的生态镜像,他们不仅承受发展之累,忍受着心态之累,还要承担着制度转型之累。风光显赫只是富翁们生活的一面,而另一面的风险与压力则往往不为外人所知。据报道,苗建中在自杀前一天还在为贷款的事情奔波。
二、不愿撒手
企业做大,老板还是一位封建家长,起家主要靠个人和市场机遇,个人作用无比突出,但是企业做大以后,仅仅依靠企业家自己已经无法让企业再上一个台阶。事必躬亲,必然导致身心疲惫。同时压抑了员工的很多积极性和自我实现的价值感。
这样的例子似乎很多。只不过老板自己并不觉察,或者不愿改变。真正在中国把企业当作孩子来养,不愿撒手的老板数不胜数。
三、听不进反对意见
企业家成功有时候的确有运气的成分,但有些人却迷信自己的以往成功实践,经验主义胜过理智判断。听不进旁边明眼人的金玉良言,最终一败涂地。俗话说良药苦口,往往一些不中听的话,却应更加重视。
四、不愿分享
只求索取,不给予回报。最后的结果只能让身边的人与自己同床异梦。一味试图控制他人、不让别人分享其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错误想法,是其管理不能提升的关键。民营企业老板对于金钱的过度重视,使其对于员工充满不信任,控制观念是其骨子里的核心管理思想。但现代企业和现代人要求的却是合作的新管理方法和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