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用户体验的要素
第二节 如何设计体验
体验是人的主观感觉,能设计吗?如何设计?
设计体验说起来是一个很大的话题,不同的行业,不同的产品,产品的不同层面,其设计方法和设计过程也是不同的。大体上来讲,可以从宏观层面规划,从微观层面入手。
2.2.1 用户体验的生命周期模型
从用户体验的过程来讲,我们总是期望体验是一个循环的、长期的过程,而不是直线的、一次性的。
好的用户体验能够吸引人,让人再次来使用,形成忠诚度,告知并影响他们的朋友;而不好的用户体验,则会失去客户,甚至会传播给一批人。即使有些产品的使用效率不高,交互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小问题;但是,如果这一产品足够吸引人,并具有良好的用户体验的话,用户也会原谅其交互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而继续支持这一产品,例如iPhone。让我们来看看用户体验的生命周期循环过程,如图2.6所示。
图2.6 用户体验的生命周期模型
产品吸引人是用户体验的第一步,产品靠什么来吸引人是用户体验设计首先要考虑的问题;接下来,通过明喻和隐喻的设计语义,让用户尽量少看说明书就能操作,进一步熟悉产品;第三步,在用户与产品的交互过程中,用户的感觉如何,是否满足生理的和心理的需要,是产品可用性要考虑的问题;第四步,用户使用产品后,还会愿意继续使用吗?还是放弃?第五步,用户能否形成忠诚度,向他(她)的朋友推荐该产品,是用户体验设计的关键。
通过用户体验的生命周期模型,我们接下来探讨如何设计体验,满足用户的需求。
2.2.2 用户体验五个需求层次的满足
在图2.5中,我们提出了用户体验的五个需求层次:感觉需求-交互需求-情感需求-社会需求-自我需求,这五个需求层次是逐层增高的。
1.感觉需求
感觉是对产品或者系统的五官感觉,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和味觉等,是对产品或者系统的第一感觉。
感觉是产品用户体验设计的第一步。当顾客对一件产品无任何使用经验时,其外观体验可能会对购买行为起决定性作用。外表美观、精致小巧、手感舒适的产品当然要比那些外观难看、笨重拙劣、质感粗糙的产品更受顾客的青睐。在排除价格等因素之后,相信大多数顾客都会选择前者。而当顾客曾经使用过该类产品时,产品的内在体验就会对购买行为产生更重要的影响。当然,同时具有高外观体验和高内在体验的产品肯定会成为顾客的首选。
为使产品更具有体验价值,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增加某些感官要素,增强使用者与产品互相交流的感觉。因此,设计者必须从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和味觉等方面进行细致的分析,突出产品的感官特征,使其容易被感知,创造良好的情感体验。
有证据表明,在审美上令人感觉快乐的物品能使用户更好地工作。使用户感觉良好的产品和系统会较易使用,并引起更和谐的结果。日本学者Masaaki Kurosu和Kaori Kashimura对自动取款机(ATMs)研究后发现,尽管功能和操作完全一模一样,但是人们总是会认为那些界面设计得好的机器好用,如图2.7所示。在这一研究结果的基础上,以色列科学家Tractinsky将一些取款机语言用以色列语言表示,对以色列人进行了同样的研究,结果还超出了日本学者的结论,进一步验证了“美能影响物品的使用难易度”。
图2.7 ATMs界面
Fu和Salvendy在对网页可用性的研究中,将可用性分为两种:外观可用性(Apparent Usability)和内在可用性(Inherent Usability)。外观可用性就是一件产品给顾客或用户的外观感觉,这涉及审美方面的问题;而内在可用性则是传统意义上的可用性。研究发现,外观可用性和内在可用性之间存在着相关性,且高外观可用性与低外观可用性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