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任务分析
第三节 面向过程的任务分析
面向过程的任务分析主要用到层次化任务分析方法(Hierarchical Task Analysis)。层次化任务分析是应用最为广泛的任务分析技术,它主要是把任务分解成为若干子任务,再把子任务进一步分解成为更加细致的子任务,然后,把它们组织成为一个执行序列,说明在实际情况下人的行为情况。任务分析需要了解任务的内容、性质,以及为谁解决任务。图5.4为任务分析的场景。任务分析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5.3.1准备阶段
挑选目标受众,并做好日程安排。学习一些领域知识,筹划好访谈计划,设置好场景。
5.3.2 收集信息
在现代环境中,访谈仍然是获得用户数据的基本方法之一。访谈的形式与情境调研很相似:访谈者充当执行任务的人的学徒,观察他(她)执行任务,并解释关键因素。学徒一边观察,一边理解任务的细微差别,引出被试的动机和观点。与情境调研不同的是,任务分析的关注点在于集中精力理解被试操作手边的任务。
在每一个给定的要点,当面临选择时,他们看到了什么?
工具是用来做什么的?
当面临选择时,他们作出什么反应?
在哪里改变主意?
过程有何变化?
在哪里出现错误?什么是共同的错误?
什么造成了错误?怎样纠正?
过程的输入和输出是什么?
完成任务的次数是多少?哪些是重要的?
失误的危险是什么?
完成的任务体验如何?
5.3.3分析结果
任务分解(Task Decomposition)和层次任务分析是两种互补的方法。一个描述行为的输入、输出以及动机;另一个则描述安排行为的连贯性。这两种方法的使用次序取决于任务的基本需求,如果对于任务的各部分是如何组织在一起的感兴趣,则以层次任务分析方法开始,并使用任务分解方法来充实细节;如果要使得制造的工具适合于存在的实践活动,则以任务分解方法开始,然后将各任务的细节整理到层次表格中。
1.任务分解
任务分解是一个将任务分解到各个组成部分的过程。在进行任务分解的时候,任务可以分解成为子任务,子任务还可以继续分解,问题的关键在于分解到什么程度停止。一般认为,停止分解的最佳时机在于任务可以在用户进行最小训练和学习的情况下能够完全理解任务,或者说能够知道他(她)做什么事情。如果分解水平不足,用户可能不能有效地完成任务;分解水平过低,用户可能觉得过于简单。但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如果一个人正在操作一个布满按钮和表盘的控制面板,那么他(她)每次按下按钮或者读取表盘数据的时候,就是一个动作。但是如果这个人正在购买一辆新车,任务分解就比较困难,因为每一个步骤(包括选择、协定和比较等)都不是很明显。在这种环境下,应该鼓励被试大声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并解释其行为。
记住任务的最终目标有利于提取每个动作的关键部分。如果心中有明确的工具或者解决办法,可以在任务分解中着重强调一两点。有时候,也可以从解决方案中退回到人们正在面临的问题来看看他们之间的匹配关系。
任务分解要描述每一个活动,例如:
目的:这一动作是为什么?它如何推动任务朝着目标前进?
线索:是什么告诉被试要执行动作的?
对象:动作操作的对象是什么?
方法:动作是什么?
选择性:在这一点上,其他的动作有效吗?为什么选择这一动作?
当描述这些动作时,可以作一些错误的提示。可以询问被试,如果这一动作不做的话,或者如果出现错误的话,会发生什么?如果出现了很多有趣的错误动作,甚至可以将错误单独列为一类。
对于每一个动作,应该尽可能提供更多的答案。描述一个动作的过程,往往能够产生很多答案,激发新的解释,因此,可以通过走查的办法来确保任务分解的连贯性和全面性。
下面以一个购买家具的片段为例。
提前准备好一些有可能发生的问题的表格,以便观察的时候填写。当一件任务有很多动作,或者发生很快时,需要更近地观察任务,而不急于分类。表5.1为购买家具的任务分解示例。
表5.1购买家具的任务分解
事实上,在很多情况下,由于资源或者时间限制,不可能做如此多的任务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进行非正式的任务分解。运用任务分解的理念,填写你认为最重要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