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e-works > 智造书屋 > 书籍列表 > ANSYS 14.0理论解析与工程应用实例 > 单元的形状检查

第二章 单元

第二节 单元的形状检查

2.2.1  概述

当用户使用命令或GUI方式生成连续单元时,ANSYS都要进行单元形状可行性检查。ANSYS先计算出单元的形状参数,如雅可比比率,然后与单元形状极限值比较。极限值可以通过SHPP、MODIFY等命令进行设置。如果超过极限值就会弹出警告信息或错误信息。

2.2.2  长宽比检查

除了电磁或流体单元外,所有单元都进行长宽比检查。表2-1给出了长宽比的极限值,该参数已经在多年前的有限元文献中出现过,并且是最容易理解的。

1


除非单元太长以至于数值四舍五入变成了一个因素(长宽比>1000),长宽比与分析的准确性没有多大的关联。有限元网格应该与所给问题的物理性质相适应,也就是在场梯度变化快的方向划分网格密一点,在场梯度变化慢的地方网格相应地划分粗一点。

有时要求单元的长宽比为10、100甚至1000,在某些情况下尝试人工限制长宽比有可能影响计算精度。

1.三角形单元长宽比的计算

三角形单元的长宽比用下列方式来计算,只使用单元顶点节点,如图2-1所示。

1
图2-1  三角形单元长宽比的计算


1)过三角形的一顶点作一条边的中线,然后再连接另两条边的中点,通常情况下这两条线是不垂直的。
2)以这两条线的交点为形心创建矩形,矩形的边通过三角形两条边的中点和一个顶点。
3)用上述方法可以创建通过另外两个顶点的矩形。
4)三角形的长宽比是这6个矩形中最长的矩形(即长宽比最大的矩形)的长宽比除以 。
三角形单元最理想的长宽比是1,即等边三角形。图2-2分别给出了长宽比为1和20的三角形。

1
图2-2  三角形单元的长宽比


2.四边形单元长宽比的计算

四边形单元的长宽比计算如图2-3所示,步骤如下:

1)如果单元的4个节点不在一个平面上,先计算出4个顶点的平均坐标和平均顶点法向,然后通过平均坐标点和平均顶点法向创建投影平面。以下的步骤都是在投影上进行。
2)连接四边形对边中点,交于单元中心。通常情况下,这两条线不相互垂直,也不垂直于四边形的各边。
3)通过各边中点创建矩形,所创建的矩形必须有两边垂直或平行于四边形的一条中线,较长矩形的长宽比即为四边形的长宽比。

1
图2-3  四边形单元长宽比的计算


4)四边形最理想的长宽比是1,即正方形。图2-4分别给出了长宽比为1和20的矩形。

1
图2-4  四边形单元的长宽比


2.2.3  偏差角检查

ANSYS仅仅对SHELL28单元计算和测试剪切/扭转四边形的偏差角。表2-2给出了偏差角的极限值,这非常重要,因为单元来源于一个矩形。

1


偏差角以每对相邻的边的夹角为基础,在二维空间用顶点的位置计算。最大的偏差是90°,是单元4个顶角中的一个。

图2-5所示给出了SHELL28单元的偏差角,其中最理想的偏差角为0°,此外也给出了偏差角为5°和20°的单元图。

1
图2-5  SHELL28单元的偏差角


2.2.4  平行偏差检查

除了电磁或流体单元外,所有的四边形、有四边形面或截面的二维实体单元都要计算和检查平行偏差。表2-3给出了平行偏差的限制。计算表明,在线性应变过程中,当四边形对边变的不平行时,应力收敛速度变慢。

1


平行偏差的计算步骤如下。

1)忽略中间节点,在二维空间沿单元的各边画单位向量,将向量方向调整一致,如图2-6所示。
2)计算每对对边的单位向量的矢量积,通过余弦值求出两对单位向量的夹角值,较大的角度值即为平行偏差。如图2-6所示,两平行向量的矢量积是1,则 0°,两竖直向量的矢量积是0.342,则 70°。因此,这个单元的平行偏差为70°。

1
图2-6  平行偏差单元向量


3)最理想的平行偏差是0°,即平面矩形。图2-7所示为平行偏差分别为0°、70°、100°、150°和170°的四边形。

1
图2-7  四边形单元的平行偏差


2.2.5  最大顶角检查

除了电磁或流体单元外,所有的单元都要计算和测试最大顶角。表2-4给出了最大顶角的限制。有些有限元单元当顶角较大时(接近180°)会降低单元的性能,而小顶角不会。

1


单元中各相邻边夹角中最大的角(如果有中间节点,中间节点将被忽略)。最理想的三角形单元最大顶角是60°,即等边三角形。图2-8所示为最大顶角为165°的三角形。最理想的四边形最大顶角是90°,即平面矩形。图2-9所示为最大顶角分别为90°、140°和180°的四边形。

1
图2-8  三角形的最大顶角

1
图2-9  四边形的最大顶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