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翡柯公司为一家外商独资企业,主要产品是一种能生产泡沫的机器,2007年公司打算上ERP。很多软件公司曾找到翡柯公司,翡柯负责人的感觉是,用友和金蝶在功能上差不多,但两家软件厂商在泉州的代理商素质参差不齐。有时同一家公司的两个代理商报价各不相同,两家在泉州也没有配备有实力的技术人员,服务人员只有几个人。请问软件公司在这方面怎么看。
Oracle中国区JDE产品顾问经理许冉冉:除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已有办公外,我们2007年6月会在沈阳、大连、南京、西安、济南、杭州、成都、重庆八个城市设立分公司,派驻技术人员。Oracle全国的代理商不是按地域,而是按业态来分的。可能有一个城市设两个代理商的情况,但他们一个侧重分销代理,一个侧重生产代理,如果出现报价不同的情况,是由于他们行业经验和服务的侧重点不同。
用友软件高级管理顾问崔晓阳:用友公司在泉州附近的福州市有分公司。在泉州这样的城市,我们会根据地方有多大、销售额有多少来设定人数。如果仅仅是对供应商的代理水平有所怀疑,企业完全可以在合同中指明必须由什么人来进行实施,售后人员多长时间到。如果代理商不能够做到,企业可以直接与公司联系,由公司出面解决。当今是客户强势的时代,企业完全可以坚持按照自己认为能够保证项目成功的方式来进行。
SAGE软件中国区副总裁张琼晓:衡量服务的效果,不能简单地从有没有分公司、有几个服务人员上来判断。如果一个软件本身很稳定,自然需要的维护服务少,但其达到的效果一定比服务人员经常上门做维护要好;如果一个公司的服务人员很多,但对问题的把握能力差,解决问题的能力弱,那很可能还不如其他企业配备的比较强的远程支持。
上一套真正的ERP系统,必须在企业内部培养出一股能驾驭系统的力量,而实施后绝大部分的维护工作也应该由他们来完成,这才是所谓的“造血功能”。建议企业应该寻找能为企业培养内部维护力量的合作厂商。而对于选择国内产品还是国际产品,则应该综合功能性、灵活性、稳定性、性价比等多种因素来考虑。
安溪升美茶叶有限公司在福建省安溪龙涓乡长塔村设有铁观音生产、加工基地,在晋江市设有门市房作为销售和配货点,并在北京、上海、广东等地有20家连锁店或销售点。每次总经理会派人去基地监督采茶、收茶、给茶叶评级,一般通过电话与员工沟通。
公司目前的考虑是:1.能否将设在山里的一个生产基地、设在晋江市内的一个配货中心,和分布于全国的20家销售点连接起来,实现信息共享,甚至是实时监控。
2.茶叶这种产品仍不能做到整年标准化。同一种茶,春、夏、秋、冬口味都不一样,客户刚喜欢上了升美下次再喝时却又认不出它了。能否通过某种信息化手段来实现或推进问题解决。
Oracle中国区JDE产品顾问经理许冉冉:Oracle的JDE服务就是将一个用户端安装在总部,员工在现场采集数据输入PDA或手机,ERP自动就会做反馈和分析,企业负责人可以实时指挥。
去年6月JDE推出了农业生产解决方案,教用户怎么管理种葡萄,做到“质量的可重复性”。将几点浇水、施肥等状况实时记录,然后总结出什么是最合适方案。茶叶应该和这个同理。企业再派人收茶时,就可以通过数据分析推断其大概的生产流程,从而参考定价。不过这套系统更适合北美、澳大利亚等地的基地化生产,具体到升美等企业,可以先选择自己目前最需要的某个模块软件。
用友软件高级管理顾问崔晓阳:如今的网络技术完全可以帮助企业实现产、销等环节的实时互通,只是选择进行多少投资、采用台式机联网还是移动商务服务的问题。
在茶叶产品的标识中加上时间属性和味觉属性是信息化能够做到的,但这也仅仅是解决了快速明确分类的问题。系统可以记录下采摘时间、地点、变味迹象与过程等,然后通过数据分析总结出规律,其他的属于工艺或特殊生产技术问题,恐怕ERP无能为力。
神州数码项目运控部总经理陈义忠:企业要实现实时监控,就要先搭内部局域网。在山区里设一台服务器,工作人员可以在附近一定范围内登录。然后争取在山里上网。要实现远方查询,就需要一些移动终端。
针对茶叶质量管理,我首先强调,ERP不是仙丹,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我们以前为一些医药企业做过类似的服务,因为医药配方对材料温、湿度严格控制,我们就在某几道工序上为系统设定检测标准,不符合某一温度的原材料,系统会自动报警,不许它流入下一个环节。茶叶也可以这样监控,但其他方面需要企业自己做。
SAGE软件中国区副总裁张琼晓:管理信息系统本身并不会帮助企业对产品进行优化改良,但是可以通过相关的信息化手段辅助企业强化竞争优势。客户对茶叶本身的识别并不是系统关注的问题,因为这种识别是基于客户对茶叶这种物品特性的主观判断。但是在系统中可以通过对产品和包装进行有意义编码,附加条形码、标签、批号、产品类码等手段加以有效识别。
微型企业的单身情歌
他们是一群在成长道路上独自奋战、孤立无援的微型企业,他们正在四处寻觅属于自己的救命稻草,然而,谁又能真正伸出援手呢?
在本刊上期报道的3628家企业中,有这样一部分企业:他们既没上信息化系统也没应用网络营销,更重要的是其中部分企业的老板根本不会用电脑,会用电脑的也认为上网“没什么用”,对自己的生意没有任何帮助。于是,在日常办公中,电脑不会出现在他们的办公室,而整个公司的电脑数目也是屈指可数——除了财务一台、库房一台以外,其他人的工作都与电脑毫无关系。
上网真的没用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企业的老板们不知道商业邮件的好处,不知道上哪个网站浏览行业信息,不知道电子商务能省时省力省成本,不知道自己也可以利用网络做外贸??关于电脑和网络他们有太多的“不知道”,而且他们更不知道的是正是由于这些“不知道”使得他们的生意一筹莫展、举步维艰。他们形单影只地在变化莫测的市场中打拼,在反反复复受伤之后他们多想感受来自各方的关爱和帮助;看着周围的企业越来越好、生意越来越火,他们只能悲戚地唱着单身情歌继续上路??
正所谓“哪里有需求哪里就有市场”,难道IT厂商看不到这部分企业的潜在需求,为什么不通过“教育”这些企业来培育这部分市场?难道政府也对这个需求视而不见?谁又应该承担为这些企业的电脑和网络知识“扫盲”的责任?这些微型企业的单身情歌还要唱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