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剖面组合」,指的是在组立环境下「暂时性的切割整体组合视觉」的显示视觉结果,是一种可以让使用者清楚看到机构内部结构的方式。下图显示3Dlabs的频率(Hz)消耗值仍然优于其它芯片组,约有近一倍的显示效能差距。

以下两种关于「线型」及「贴图」的影像处理结果显示大同小异,足见各家显示芯片厂商对于贴图及线素的处理已达成熟地步。


由以上Autodesk官方测试报告比较图表显示,在Inventor R11应用于大型组合、中型组合的设计环境下,3DLabs的野猫500型表现较为突出,而此次笔者将Dell的M90笔记型计算机也纳入评比,是因为一般笔记型计算机给人的刻板印象是「文书处理作业用途」,而Dell公司特意将M90列入「工作站级的笔记型计算机」,所以笔者也好奇的将它列入测试范围,结果从笔记型计算机的角度来看「算是不错」的啦!
结论:
机械设计领域、造型设计领域与平面设计影像处理领域,在显示芯片的处理上各有不同的方式与需求,而本测试报告的重点在于机械设计领域。
由于机械设计的特性在于大量零件数量的运算,重点不是处理影像贴图的能力,因此,笔者建议「中、大型组立图」的测试数据可以列入优先参考的信息。
最后再回到「成本、预算」的问题,笔者认为:
1.一般的机械厂都很节俭,所以对于计算机的采购态度过度趋于保守,最后演变成漠视执行效能的低落情况,会反映在无形的成本相对提高却束手无策。
2.软件相对价值观感的错觉多少也有影响,例如:Pro-E的客户明显的在硬件的预算空间,比起Inventor的客户出手阔绰许多。但是机械厂商在使用Inventor时疏忽了,Inventor在处理大型组立所消耗的硬件资源不会比Pro-E的高阶曲面来的轻松,所以笔者建议应该给于相当的礼遇才是。(笔者曾问及一位机械厂的MIS人员,「若是一套总价高达20万」的PC工作站可以完成贵公司整条生产线的机械设计,您愿意向公司提报吗?结果,该为MIS哑口无言以对!)
3.面子问题也是有些麻烦,一套20万上下的Inventor,比起百万级的高阶软件,机械厂在硬件投资上通常会「自动降阶」,等到发现问体时「面子拉不回来」也无可奈何!
「一分钱、一分货」总是挂在嘴边,但是现实应验在周遭时,人的反应总是「先怀疑、再做处置」,充分利用各方可以搜寻到的信息,加以交互、综合分析,再根据公司资金提拨状况及实务需设计需求,做出最适切的判断及采购,笔者相信这就是最好的选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