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e-works > 智造书屋 > 书籍列表 >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and Visual Perception:The Brain and Machine Eyes(类脑智能与视觉感知)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and Visual Perception:The Brain and Machine Eyes(类脑智能与视觉感知)

查看您的阅读历史
Brain-inspired Intelligenceand Visual Perception:The Brain and Machine Eyes(类脑智能与视觉感知)
  • 类别:
    先进制造技术
    | 关键字:
    视觉感知 
  • 本书主要介绍关于大脑启发的智力和视觉感知(BIVP)研究的最新成果。我们收集BIVP的新的研究假设,包括介绍脑科学和视觉脑假说。此外,本文还介绍了BIVP的理论和算法,包括信息素积累与迭代、神经认知计算机制、核心模块的集成与调度、大脑感知、运动与控制。这本书不仅包含基本概念、理论和规律,以前分散在许多有影响的期刊和会议上,而且包含作者的项目中的一系列最新研究进展,包括中国科学院的“西部之光”计划(XBBS-2014-16),国家自然科学院中国科学基金会(41571299)、中国“千人计划”(Y47161)、国家基础研究计划(2013CB035502)和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2013AA122302)。本书即可以供大学研究人员、研发工程师、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以及对机器人、脑认知或计算机视觉感兴趣的读者参考。
  • 作者:
    王文峰
    出版社:
    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
    出版时间:
    2019-03-01
    定价:
    ¥96.00
    京东价:¥55.40
    版权说明:
    授权连载 不得转载
作者简介
王文峰, 西部之光学者,中国自动化学会认知计算与系统专委会和中国人工智能学会认知系统与信息处理专委会委员,CSIP2016和ICISCE2017委员,SCI期刊PJOEs审稿专家, 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评审专家,CV-MATH发起人。

1Introduction of Brain Cognition

  • 第一节 Background
  • 第二节 Theory and Mechanisms
  • 第三节 From Detection to Tracking
  • 第四节 Objectives and Contributions
  • 第五节 Outline of the Book

2The Vision-Brain Hypothesis

  • 第一节 Background
  • 第二节 Attention Mechanisms
  • 第三节 Locally Compressive Cognition
  • 第四节 An Example of the Vision-Brain

3Pheromone Accumulation and Iteration

  • 第一节 Background
  • 第二节 Improving the Classical Ant Colony Optimization
  • 第三节 Experiment Tests of the SPB-ACO
  • 第四节 ACO Algorithm with Pheromone Marks
  • 第五节 Two Coefficients of Ant Colony's Evolutionary Phases
  • 第六节 Experimental Tests of PM-ACO
  • 第七节 Further Applications of the Vision-Brain Hypothesis

4Neural Cognitive Computing Mechanisms

  • 第一节 Background
  • 第二节 The Full State Constrained Wheeled Mobile Robotic System
  • 第三节 The Controller Design and Theoretical Analyses
  • 第四节 Validation of the Nonlinear WMR System
  • 第五节 System Improvement by Reinforced Learning
  • 第六节 Stability Analysis of the Enhanced WMR System

5Integration and Scheduling of Core Modules

  • 第一节 Background
  • 第二节 Theoretical Analyses
  • 第三节 Simulation and Discussion